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的证据审查客体方面的证据

fasuixing
fasuixing
管理员
11791
文章
0
粉丝
刑事重罪办案指引评论95阅读模式
客体方面的证据
客体方面的证据主要用于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行为,危害了公共安全与公民人身权利,具体可通过以下证据体现:
  1.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其对抢劫行为的描述,包括使用的暴力手段、抢劫物品的危险性等,能反映出行为对公共安全和公民人身权利的威胁。例如,供述中承认知晓所抢物品为具有巨大杀伤力的爆炸物,仍实施抢劫,可证明其行为对公共安全的危害意图。
  1. 证人证言
  • 知情人、见证人等的证言,可描述抢劫现场的混乱情况、被害人遭受的暴力侵害等,印证行为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侵犯;
  • 枪支、弹药等物品的持有或保管人证言,说明被抢物品的危险性,以及抢劫行为对其人身安全造成的威胁,进而体现对公共安全的潜在危害。
  1. 物证
  • 被抢劫的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本身,其具有的杀伤性、破坏性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直接体现;
  • 作案工具如凶器、暴力胁迫所用的器械等,能证明抢劫行为的暴力程度,反映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侵害。
  1. 书证
  • 关于危险物质危险性的说明材料、国家标准等,明确这些物质一旦失控可能引发大规模危害公共安全的后果;
  • 被害人的医疗记录等书证,可证明抢劫行为对公民人身造成的实际伤害,体现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侵犯。
  1. 鉴定意见
  • 对枪支、弹药、爆炸物杀伤力的鉴定意见,以及危险物质毒性、放射性等的鉴定意见,科学证实这些物品危害公共安全的程度;
  • 对被害人伤情的鉴定意见,直接证明行为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侵害后果。
  1. 勘验、检查笔录
  • 对抢劫现场的勘验、检查笔录,记录现场的暴力痕迹、遗留的危险物品等,能反映行为对公共安全和公民人身权利的即时危害;
  • 对危险物质存放场所的检查笔录,可体现这些物质若被滥用可能波及的范围,证明对公共安全的威胁。
  1. 辨认笔录:相关人员对抢劫现场、作案工具、被抢危险物品的辨认,进一步确认这些要素与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之间的关联。
  1. 侦查实验报告:通过模拟抢劫所得物品的使用或扩散情况,直观展示其可能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从而证明行为对公共安全的侵害。
文章源自法随行北京石景山律师网|法随行-https://www.fasuixing.com/10436.html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
手机微信同号:13020009005
北京市石景山区律师事务所律师团队提供法律咨询、民事诉讼代理、刑事辩护、会见、取保候审、司法协查、异地律师合作
法律咨询
 
  • 声明:本站是非经营性网站,网站资源部分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fasuixing.com/1043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