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作为一种稀缺且难以恢复再生的资源,其价值通常高于一般性财物。基于我国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刑罚设置存在进一步优化空间,以更好地实现惩罚与预防犯罪、保护土地资源的目的,具体建议如下:
-
刑期档次的细化
建议将本罪法定刑设置为两档,以适应不同情节的犯罪行为:
- 情节较轻的,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 情节较重的,处 3 年以上 7 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设置依据与考量
本罪的犯罪主体多为自然人和单位,其中自然人常为农村村民,其犯罪动机往往与法治观念薄弱、家庭经济压力大等因素相关。因此,刑期设置需兼顾 “教育挽救” 与 “惩罚预防” 双重功能:既通过适度提升刑期提高犯罪成本,又避免刑期过高导致刑罚过剩,体现刑罚的谦抑性。
-
罚金数额的明确化
现行刑法对罚金的具体额度及评价标准未作明确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裁量差异。建议:
- 借鉴国外立法经验,以土地破坏程度(如每亩土地对应的罚金数额)或土地的市场价格为基准,明确罚金计算方式;
- 确保罚金数额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匹配,增强刑罚的威慑力。
-
财产刑的补充与完善
- 对于本罪,应明确 “没收违法所得” 的适用;
- 对情节严重的犯罪行为,可增设 “没收财产” 刑,从经济上剥夺犯罪分子的再犯能力。
-
意义
- 减少法官自由裁量权导致的区域差异,实现司法统一;
- 让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前充分权衡成本与收益,从源头上抑制犯罪动机;
- 财产刑的固定性可简化司法程序,降低司法成本。
-
单位犯罪刑罚的完善
现行法律对单位犯本罪的处罚方式较为单一,建议借鉴俄罗斯立法中 “毁坏土地罪” 的相关规定,引入资格刑:
- 对犯罪单位可剥夺其特定从业经营资格、暂时剥夺经营权,或处以强制劳动等,直接作用于单位决策层,有效预防单位再犯。
-
引入 “恢复性” 处罚措施
将 “责令恢复土地质量” 作为对单位和个人的法定处罚方式,强制犯罪分子承担土地修复责任,实现 “打击犯罪” 与 “生态恢复” 的有机结合,促进受损土地资源尽快恢复其功能。
通过上述调整,可使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刑罚设置更具针对性、威慑力和实效性,更好地服务于保护土地资源这一核心目标。
文章源自法随行北京石景山律师网|法随行-https://www.fasuixing.com/10852.html文章源自法随行北京石景山律师网|法随行-https://www.fasuixing.com/10852.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