渎职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1. 渎职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章中大部分犯罪都要求存在损害结果,并在罪状中明确进行了规定,如“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致使当事人或者其...
- 刑法实务
- 刑法罪名
- 刑法实务观点
- 刑事辩护
- 量刑指导意见
- 刑事重罪办案指引
- 有组织犯罪办案指引
- 环境卫生犯罪办案指引
渎职类犯罪中对犯罪动机的认定和辩护
犯罪动机 1. 犯罪动机对定罪的影响 一般来说,行为人不论出于何种动机或目的,实施渎职行为,只要符合犯罪构成要件,都不影响犯罪的构成。例如,不管是出于个人利益还是他人利益滥用职权,都不影响滥用职权罪的...
渎职类犯罪中对罪过形式的认定和辩护
罪过形式 1. 故意 在本章犯罪中,滥用职权型犯罪和徇私舞弊型犯罪的主观罪过形式多为故意,既包括直接故意,也包括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滥用职权的行为或者舞弊的行为不符合自身职责要求,且会破坏国家机关...
渎职类犯罪中对徇私舞弊的界定
徇私舞弊 1. 徇私舞弊的定义 徇私舞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徇私,二是舞弊。一般认为,“徇私”是指为了徇私情、私利,属于主观要素中的犯罪动机。对于徇私的范围,理论界和实践中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里的...
渎职类犯罪中对玩忽职守的界定
玩忽职守 1. 玩忽职守的定义 玩忽职守是指严重不负责任,工作中草率马虎,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具体表现为: 不履行职责:应当履行且有条件履行,但违背职责要求而未履行。 不正确履行职责:在履行过程...
渎职类犯罪中对滥用职权的界定
滥用职权 1. 滥用职权的定义 滥用职权是指违法行使职权。所谓违法,包括直接违反国家规定,也包括违反惯例、习惯、原则。滥用职权的具体表现形式多样,通常表现为作为,但有时也可以表现为不作为。例如,负有解...
渎职类犯罪中对特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界定
特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1. 普通型渎职类犯罪的主体 普通型渎职类犯罪的主体没有被限制在特定领域,只要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有可能构成该类犯罪。但司法型和特定型渎职类犯罪的主体则有特定领域的限制,不具备特...
渎职类犯罪中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界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扩展 1. 立法解释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除了在国家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外,还有以下三类主体可以构成渎职罪的主体...
国家工作人员与家属共同受贿的责任区分
国家工作人员与家属共同受贿的责任区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向国家工作人员代为转达请托事项,收受请托人财物并告知该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国家...
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的责任区分
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的责任区分 在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的案件中,责任的区分需要根据双方是否事先通谋以及各自利用职务便利的具体情形来确定。 1. 事先通谋的处理 国家工作...